唐清平
微信版第1410期
位于郎溪西南的姚村鎮,處于天目山余脈,山勢連綿起伏,西與宣州、東與廣德相連,南與寧國相望。這些崇山峻嶺,在郎溪西南形成一道天然屏障,一方面蘊藏著豐富的物產和礦產,一方面又阻斷了人們的交通,限制了地方的發展。為了走出大山,姚村人民歷經數代,開山鑿石,終于修通了通往外界的道路,于是便有了古老的鴉山古道。從此,祖祖輩輩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姚村人,終于開辟了一條向南發展的通道,與名揚四方的徽商建立了聯系。鴉山古道由姚村姚家塔起始,至永豐殿分成東、西兩條古道,兩條古道均在宣州區水東鎮交匯。鴉山古道開鑿于清代順治年間,嘉慶、光緒、民國年間均有維修。東向一條古道長15公里,西向一條古道長13公里。兩條古道均用塊石、石板砌筑,少數路段是利用山石開鑿而成,路面寬1至1.5米不等,基本上是沿山溪溝間行進,途經山峰則盤旋上下,遇溪流溝壑就橫架石橋。古道部分路段至今保存完好,路面、路徑以及路旁的構筑等均保留著原始狀態。
古道兩旁,古樹參天,竹林成海,山上植被郁郁蔥蔥,山間溪流潺潺,水質澄清;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莊掩映在綠色叢林之中,幽靜古樸。鴉山古道上有自然村落十余個,其中以劉家沖、水榨兩個古村落最為典型。水榨村位居東向古道,建村于明代萬歷年間,村中擁有古樹、古橋、古民居、古客棧、土地廟、古井、古寺遺址、蘇維埃政府舊址等,文化遺存豐富,內涵厚重,是鴉山古道上重要的人文景觀。劉家沖村位居西向古道,建村于明代嘉靖年間,距今已有500年歷史。村中擁有300年以上的古樹30余棵,還有古墓、古橋、古井、古祠堂、古戲樓、古民居、土地廟、關帝廟、表芯紙廠、茶行以及磚雕、古籍等;劉家沖村歷史上還是這條古道上的驛站,商旅人士由水東至此必歇腳解乏,因此帶動了劉家沖村的經濟發展,造就出優秀的歷史文化。
據清代《建平縣志》記載,這條古道是郎溪、徽州歷史上互通貿易的必經之道,也是古代戰事的重要通道。經此道,北可達蕪湖、南京,東可通上海、蘇州、無錫、常州等地;南可達浙江等地,古道曾為地域經濟文化的發展發揮過重大作用。當年,人們穿行往來于這條古道上,或肩挑背負,或驢載馬馱,將山貨運出大山,也將在外面購買的物品運回山里。古道屬于陸路交通,運力有限,速度緩慢,大批量的貨物運輸,當時還要靠水運。如何將姚村山區豐富的山貨運出去,人們又把目光投向水路。鴉山古道以北約20公里處便是南漪湖。南漪湖位于郎溪縣和宣州區交界處,沿湖 “九嘴十三灣、港汊似珠網”,水面寬廣,河道縱橫,航行便利。南漪湖與長江有河道相連,船舶經南漪湖可到達長江,再經過長江的干支流則可到達全國很多地方。所以姚村山區的大量木材、竹子、燒炭、藥材等山貨,往往沿著古道運下山來,先通過陸路交通集中到南漪湖畔的畢橋集鎮,再通過集鎮上的碼頭運往全國各地。
畢橋鎮瀕臨南漪湖,歷史悠久??可匠陨?,靠水吃水,很久以來,沿湖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。四面八方的漁民聚集于此并建房定居下來,于是形成畢橋集鎮的雛形。后來畢橋集集鎮上出現魚市場,集鎮規模逐漸擴展,街市日益繁華。繞畢橋集鎮而過的一條河流叫碧溪河,碧溪河向北,順流而下,經過管家灣、草屋基,便到達南漪湖。很久以來,依靠碧溪河和南漪湖這個便捷的水道,畢橋的航運不斷發達起來。開始,部分漁民利用自己有漁船的便利,兼職進行航運業務;逐漸地,有的漁民放棄了捕魚職業,成為全職的航運者;后來,又有其他人也加入到航運隊伍中來。到了19世紀30年代,畢橋已經擁有30多條船,300多噸位的兩支船隊。其中江北移民有20多只船,200多噸位,清一色的條駁船;湖北移民有10多只船,100多噸位,有烏江船、網船等。
畢橋的航運事業發展后,碼頭也隨之出現,四面八方的船舶到達畢橋。于是,本縣姚村山區及廣德縣部分地區的山貨,聚集碧溪河畔,通過碼頭上船,水運到蕪湖、南京等地。民國時期,畢橋更是郎溪縣境內西南鄉貨物進出主要通道,吸引了大批外地船民紛紛來畢橋安家落戶。畢橋小鎮上當年建有兩個碼頭,碼頭最早建于什么時間,現在已經無法確定。兩個碼頭都建在碧溪河岸邊。位于碧溪大橋旁的碼頭在碧溪河南岸,屬于湖北幫船民控制;位于天主教堂旁的碼頭在碧溪河北岸,屬于江北幫船民控制。據說湖北幫屬于青幫,江北幫屬于紅幫。船民剛來時,由于單航常遭到湖匪搶劫,加之本地人有些欺生,單干攬業務有些不便,于是就自動組織起來。由皖北人組成的叫江北幫,由湖北人組成的叫湖北幫,舊時有湖北幫、揚州幫13支專業漁民隊伍。畢橋碼頭用巨大的條形石板建成,呈臺階狀,一直延伸到碧溪河水下,便于不同水位時期船舶??垦b卸。碼頭旁是寬大的場地和寬敞的倉庫,用來存放貨物。距離碼頭不遠處,建有供碼頭工人等居住的宿舍。
當年,碧溪河上商船如梭,白帆點點,綿延數里。畢橋碼頭邊??恐蟻肀蓖拇?。碼頭上上貨卸貨,上人下人,人頭攢動,異常繁忙。從姚村、廣德等地過來的山貨堆積在碼頭上,碼頭工人將貨物裝載上船,一船又一船的貨物從這里出發,沿碧溪河進入南漪湖,再沿長江干支流駛向蕪湖、南京、上海、蘇浙、無錫、常州等地。也有很多船舶駛進碼頭,滿載從外地購入的食鹽、瓷器、陶器、布匹、藥品等物品。這些貨物在碼頭卸載后,再運往周邊各地。水運和商業的發達,也給畢橋小鎮帶來繁榮。那時畢橋街道兩旁商鋪林立,行人車輛川流不息,十幾家旅店里住滿了南來北往的旅客。小鎮上隨處可見各地的商人和旅客,包括操著獨特口語的姚村人。鴉山古道和畢橋碼頭,成為一條連接山和水的紐帶,將封閉的姚村與繁華的沿江城市勾連起來,促進了郎溪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。 (作者單位:郎溪縣畢橋鎮中心小學)